法院青少年审判工作典型材料
摘要:好笔杆子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《法院青少年审判工作典型材料》,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,当然你在好笔杆子网还可以找到更多《法院青少年审判工作典型材料》。
近年来,**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,利用少年审判与家事审判“理念相通”“程序相近”的特点,创新探索少年审判与家事审判融合发展的改革模式,有力促进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安宁,维护了社会和谐与稳定。县法院少审庭获评“全国青少年维权岗”;央视《家事如天》栏目深度报道我县法院家事审判典型案例;打造“少年+家事”审判新模式被《人民法院报》专题报道。
一、“一个中心”让理念机构机制全面融合。一是理念融合。利用少年审判与家事审判“理念相通”“程序相近”的特点,将少年审判“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”的工作理念纳入涉少年民事及家事审判维权范畴;在涉少年刑事审判中,把家事审判的公益性、人伦性、关联性、修复性理念引入其中,从而实现了审判效果的最大化,全新构筑起“特殊保护、多元解纷、修复感化、立体帮教”四维工作格局,形成“少年—家庭—社会”靶向诊疗式司法模式。二是机构合并。将少年审判庭和家事综合服务中心合并,挂牌成立“少年家事综合中心”,中心配备3名法官、3名法官助理、6名专职少年家事调查调解员,以专业化、专门化司法力量为保障,延伸拓展多元化、立体化、社会化职能作用。同步设置圆桌式少年法庭、“客厅式”家事法庭、少年家事调解室、儿童观察室等,帮助少年家事纠纷当事人舒缓身心,消除心理上的抵触情绪,充分彰显司法人文关怀。三是机制重组。为确保少年与家事审判相互融合、相互借鉴、协调发展,制定《关于深入推进少年家事审判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明确司法导向,突出重点任务,综合运用圆桌审判、社会调查、情感修复、调解前置、档案封存、心理辅导、判后回访等审理机制,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。
二、“两个前置”柔性解纷巧断“家务事”。一是坚持亲情修复前置,拓展“全过程”调解。探索婚前培训、婚前测试、誓言颁证“幸福三步走”工作法,上好家庭家教家风“第一课”,从源头预防家庭矛盾隐患。着重做好诉前诉中调解工作,设立10个公益性岗位,在镇村公开选聘149名家事调查调解员,建立覆盖全县乡镇的调解网格,实现由“群众上门”到“送调解到家”,把调解工作直接做到“炕头”。去年以来,共受理少年家事纠纷案件2674件,其中,诉前调解1372件,撤诉194件,诉中调撤453件,调撤率75.5%,有力促进案结、事了、家和。二是坚持心理干预前置,开展“诊疗式”司法。制作宣教短片《有家的幸福》,重树当事人婚姻家庭责任。设计“优点篇、感动篇、感情篇、子女篇、自身缺点篇”五份情感调查表,回忆美好生活,反省自身不足,力促双方相互包容、弥合亲情。成立“心园调解室”,由心理咨询师引导夫妻进行情感修复,对未成年人进行测评分析,从性格缺陷、家庭缺失、信念误差、行为偏差等方面适时介入心理辅导和矫正。同时,坚持“法官妈妈”以案说法,有针对性地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罪因剖析、责任承担、判决心理预期评估,确保定罪量刑、辅助帮教、社区矫正更加充分、科学、合理。近年来,先后对506名离婚案件当事人和31名未成年被告人进行了心理干预,取得良好效果。
三、“三个延伸”开启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。一是延伸家庭教育。深入贯彻实施《家庭教育促进法》,成立涉诉“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”,聘请12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及心理咨询师,运用家长课堂、人身安全保护令、家庭教育令、跟踪帮教等措施,推动形成“党委主导、部门协作、家长参与、学校组织、社会支持”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格局,帮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“第一粒扣子”。二是延伸普法宣传。在全省率先开通“宁法护航”网上公众平台,微信公众号开辟“少年家事普法”卡通漫画专栏,阅读量达15000余人次。升级改造“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”,先后接待参观4000余人次,组织法治讲座100多课时,模拟法庭50余次。实施“一部微电影、一部情景剧、一个模拟法庭、一堂法治课、一间心理工作室、一处教育基地”“六个一”工程,让普法接地气贴民生。派出22名优秀青年干警,分别担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,实现县域内学校普法教育全覆盖。三是延伸回访帮教。注重防范化解次生矛盾,不定期回访心理郁结严重、后续问题持续存在的少年家事案件当事人及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,持续提供心理疏导和帮助。出台《关于落实<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实施办法>的操作规程》,6月10日,发出全市首份《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封存告知书》,弱化涉案未成年人犯罪标签,帮助走出心理阴影,重新回归社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