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老秘支招 > 写作技巧

文稿真是座“大观园”!

摘要:好笔杆子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《文稿真是座“大观园”!》,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,当然你在好笔杆子网还可以找到更多《文稿真是座“大观园”!》。

我有个观点:想让文稿出彩,要善于跨界思考。 

其实,对写作理论的学习,同样需要跨界思考,只有掌握这种思维方式,学会跳出“文稿”看文稿,在多学科、多维度中取象比类,找到相通的底层逻辑,在“深入”“浅出”中求得事半功倍之效果。 

说明这个观点,需要讲个故事。 

话说,宋神宗元丰七年(1084年),大才子苏轼由黄州(湖北)贬迁汝州(河南),途经江西九江时,与友人去庐山旅游,情感细腻的苏轼因景触思,写下了著名的《题西林壁》一诗: 
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; 
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 

这首诗大家一定都倒背如流,常常在公文中引用。不难看出,前两句诗人感慨于庐山的形态变化,山崇岭峻、绵延逶迤、郁郁葱葱、峰峦起伏、奇峰突起。最重要的的是,随着位置的变化,那种变化万千的景色,给了诗人极大的震撼,既而悟出了人生的哲理来。 

在这个移位换景的观景体验中,诗人小宇宙爆发,将观赏自然景观的场景与观察社会事物的场景跨界联系起来,因此领悟到一个道理:世间所有“景色”之所以片面,皆因身处“山中”,“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”,难以观其全面,知其所在,如果想全面认识“庐山真面目”,就必须跳出“庐山”看“庐山”,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观察。 

故事讲完了,也许大家也明白了道理,但问题是,学习公文者,该以什么样的视角来观察公文?这就需要我们亲自尝试了。 

笔者的体验是,文稿是座“大观园”,里面有很多吸引眼球的“景色”,很值得你去观赏。这个观赏过程的关键,在于找到独特的观察视角,否则,你看到了,也不一定看得“见”,或者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,大脑里全是问号和惊叹号。 

我发现,公文写作理论,在很多方面与建筑、园林、军事、书法、绘画、音乐、雕刻,甚至中医等学科的规律不谋而合,有很多相同、相似的道理,有很强的可比性,完全可以借用这些学科中具象的现象来类比抽象的写作理论。 

下面,让我们一起来试试: 

…… 此处隐藏8716字,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。喜欢就下载吧 ……

相关文章

版权声明: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客服QQ:38536029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