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范文大全 > 工作总结

2024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典型材料

摘要:好笔杆子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《2024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典型材料》,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,当然你在好笔杆子网还可以找到更多《2024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典型材料》。

去年以来,为更好满足残疾儿童身心全面发展需求,市残联在市残疾人综合康复中心部署开展了“康教融合”创新试点,以点带面探索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新模式,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市残疾人综合康复中心在全省同类康复机构中首家附设特殊教育部,总结形成了具有我市特色的“康教融合”工作模式,省残联对相关做法进行肯定推广。

一、打造三个平台,丰富“康教融合”载体。一是打造综合康复服务平台。以市残疾人综合康复中心特殊教育部为核心,以辅助器具适配、就业职业技能教育、技术服务等相关业务为补充,打造综合性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平台,全方位培养在训孩子的生活自理、社会自立能力,促进全面发展,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。二是打造“互联网+康复”服务平台。将在训儿童纳入全市残疾人“互联网+康复”平台服务范围,组织康复教师、医师借助线上平台系统,在假期及疫情防控居家隔离等情形下,开展线上康复教育服务,确保在训儿童“停课不停训、防疫康复两不误”。今年以来,累计开展线上教学400余课时,保证了在训儿童康复教育的系统性和持续性。三是打造家校联动服务平台。举办“家长课堂”,开展入户走访、电话家访、毕业回访等活动,深化与在训儿童家长的沟通交流。截至目前,举办“家长课堂”11期,开展家访85人次,将服务内容不断向在训儿童家庭延伸,形成了“康教融合”家校合力。

二、推进三个结合,优化“康教融合”服务。一是制定个性化课程,在内容上结合。严格按照**省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规范要求,针对听障、智障、孤独症儿童实际康复需求,在设置涉及儿童少年发展的8大领域11种适应性训练课程的基础上,按照“一学生一方案”的原则,将亲子、学前教育、培智教育等特殊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日常康复训练之中,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发展潜能。二是开展多样性教学,在形式上结合。在授课形式上,针对在训儿童年龄、智力发育、情绪行为等方面的不同情形,综合分析他们能力水平差异,探索出一对一个别训练、小组教学、集体教学、亲子教学等多种形式,因材施教,补偿缺陷,促进在训儿童全面发展。以设置阶段性主题的形式,将分散开展的各类型教学活动进行整合、串联,形成课程体系,引导在训儿童根据课程设计方向学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,助力他们走出课堂,走进社会、融入生活。三是实施全过程评估,在效果上结合。残疾儿童入训时,在全面健康评估的基础上,进行特殊教育专项评估,制定个性化的“康教融合”方案,作为“康教融合”工作开展的基本遵循。建立“康教融合”督导和质量监测评估机制,每学期进行前期诊断、期中测评、期末总结,根据在训儿童进步情况,及时优化调整课程设置,切实保障工作实效。今年以来,已累计将6名残疾儿童成功送入普通幼儿园就读;康复评估、建档率、随访服务率、家长培训率等均保持100%;康复训练有效率达到95%以上。

三、提升“三化”水平,筑牢“康教融合”支撑。一是管理规范化。建立市残疾人综合康复中心机构管理内控机制,健全业务操作、安全生产、岗位责任、财务审批等制度,实施规范化、信息化流程管理。优化特殊教育部职能设置,下设启聪(听力康复教育)、启慧(智力和孤独症康复教育)和医康融合三个教研组,组织相关专业教师、医师开展教研、授课活动,使“康教融合”在工作职能、人员管理和课程实施上更加理顺。二是设施现代化。为适应“康教融合”工作开展,进一步优化调整教室、训练室28间,总面积2800余平方米,其中集体课教室9间,包括情景互动、感统、多感官、奥尔夫音乐、亲子、蒙氏等专业教室;配置集体课训练仪、言语矫治启音训练仪、学习能力评估仪等教育康复设备16台,认知、语言等训练设备20余套,使教室训练室布局、设施设备配置更加合理,有效满足了在训儿童的康复教育需要。三是师资专业化。加强一线教师专业技能培训,学习运用社会工作、特殊教育的专业理念和方法,打造“康教融合”专业化教师队伍。同时,充分发挥市残疾人综合康复中心辐射带动作用,依托市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和残疾儿童康复专家咨询委员会,积极构建以中心为龙头、以市直定点康复机构为骨干、以区(市)定点康复机构为支撑的残疾儿童“康教融合”服务矩阵,全市700余名残疾儿童享受“康教融合”服务,康复权益和受教育权益得到较好的保障。

相关文章

版权声明: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客服QQ:385360298